|
威而廉:为什么我们的土地要使用那么多的氮,磷,钾?触及肥料、零增长的话题,人们总是显得那么兴趣盎然。 触及土壤的话题,人们便会转身一声叹息。 时隔多年,为什么每次我们的问题都出在土壤上? 为什么我们的土地要使用那么多的NPK? 为什么我们的土壤总是那么的缺乏养分、肥力与活性? 威而廉:土壤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回想过去,其实土壤出问题不是没有原因的。归纳起来,土壤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以及不合理的保护方法。欧洲曾经有过一个跨度长达一百年的实验,测得不是别的,就是这一百年内土壤施用不同种类化肥的生产状况。在实验头几年,使用氮磷钾的土地作物产量明显高于施用厩肥的土地。慢慢的在几年之后这一状况逐渐发生了改变,两块试验田的产量逐渐趋于相等。再经过了十几年的等量生长之后,施用厩肥的这一块试验田开始发力,产量逐渐的超过了氮磷钾的施用地。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NPK的组合不适合我们的土地了么?其实则不然。任何事情都要分时间和条件去判断。在条件简陋的发展初期,我们很难去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嘛,所以威而廉的肥料发展也逐渐的走向了行业“托拉斯”,不仅垄断而且质量低价格高效果一般。与国外比起来真的不能不说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要吃饭。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红线,所以我们也就不得不向土地要更多,向氮磷钾要更多。伴随而来的,便是大面积的土地氮磷钾含量过剩而作物却并没有吸收多少,养分是施地里了,但是作物吸收的却是寥寥无几。 今天,在化肥零增长政策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土壤的地位与作用了。不得不说其实这也是一种悲哀,一种不挨鞭子就不知道进步的悲哀。我们开始审视生物有机肥,开始探索再造能源,开始重新研究氮磷钾的区域特性配比,开始寻求减产增效的新途径了。 在我国,化肥的用量越来越大,施用化肥的作物种类越来越多,化肥对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得到了公认。同时,又有人担心,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土壤,降低土壤肥力。最典型的一种说法是:“土地施化肥,好比抽大烟(鸦片)”,有人甚至说好比吸海洛因。这种说法公开刊登的不多,但认为施用化肥破坏土壤的论点经常可以从书刊中看到。这些人给施用化肥描绘了一幅可怕的图画:土地只要施了化肥,就离不开化肥,越施越多,最后毁了土地。事实是这样吗?人们生产和施用化肥已经有160年的历史(不包括施用天然的矿质肥料),国外的有识之士几乎在开始生产和施用化肥的同时,就布置了肥料的长期试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比较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土壤存在的问题 民以食为天 食以土为本。在讨论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何谓土壤肥力关于这方论述是很多的,大致可归纳为几点: 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正是因为有了肥力,在土壤上才能生长植物,并使土壤得以区别于没有肥力的成土母质。它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决定植物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肥力的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肥力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肥力概念是指土壤供给植物所必需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以及与养分、水分供给能力有关的各种土壤性质和状态。这一概念以养分为中心,如养分的含量、存在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养分供给的因素等。而广义的肥力概念是把养分、水分、土壤中的空气和热量(温度)等诸多因素一并考虑在内,是在综合观点基础上认识土壤肥力的概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土壤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土壤肥力的形成受母质、气候、植被、成土年龄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开垦以后,又受人为措施的影响。所以,农田土壤肥力的高低,是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我国耕地土壤中,低肥力土壤约占一半左右。因此,施用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也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 至此,土地存在的问题,究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一下集中类别:“瘦、馋、板、酸、咸、脏、杂”等七大类,下面是威而廉就部分类别分析原因,并找出其解决办法。 土壤“瘦” 土地“瘦”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主要集中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和“土壤有机质品质老化”两个方面。当土壤有机质活性下降的时候,有机肥中有机质的更新速度会放缓,那么有机肥的作用也就会减弱。一般在旱田果园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值是1.8~2.4%,果园为1.5~2.8%,而水田土壤则为2.0~3.0%。 而同期纵向比较来看的话,我国与欧洲同类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则有着较大的差距: 因此,科学施用有机肥才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活性的主要措施。国外肥料长期试验的时间更长,试验数也更多。根据有关资料报道,延续了50年以上的试验就有30~40个,大部分分布在欧洲,其中首推英国洛桑试验站开始于1843年的肥料试验,并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 土壤“馋” 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农民还是常常感觉到给土地“喂”化肥,地越吃越馋。在原来的化肥用量基础上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就要施用更多的化肥。一些农业科技人员也感到,现在施用化肥的肥效下降了。原来用1kg尿素,可增产4~5kg粮食,现在只能增产2~3kg粮食。这又做何解释?这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近年国内化肥用量增加很快,尤其是氮肥。磷、钾肥未能相应跟上,化肥施用中偏重氮肥而忽视了磷、钾肥的情况相当普遍。也就是说,施肥中的氮、磷、钾养分不平衡。由于磷、钾养分供应的不足,影响了氮肥肥效的发挥。 第二,在当前、当地的生产条件下,化肥是有一个适宜用量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大家知道,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化肥用量与作物产量并非直线关系,而是抛物线的关系,即肥料用量超过了一定限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化肥用量,所增加的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这就是施肥上的报酬递减现象。如果用量继续增加,还可能引起减产和一些其他负效应。据统计,粮食作物要达到5.25~6.Ot/hm2的水平,在磷、钾养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只要施150~180 kg/hm2的氮肥(N)就够了。超过这一用量,氮肥的效果明显下降。当然,除了以上两点,还可能与作物品种等因素有关。有的高产品种是“大肚汉”,很能吃,需肥多,对肥料的利用并不经济。 土壤“板” 土壤之所以会硬,是因为土壤板结之后,土壤团粒结构数量减少,结构被破坏掉,于是土壤在肥料试用之后会产生板结,通气透水性都会减弱。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这些土地缺少大马力拖拉机和配套的深松机具,不能进行深松和深翻整地,造成耕作层变浅,农田土壤耕层明显存在“浅、实、少”的问题 。针对此种状况,只有科学的耕作和合理的施肥才能延缓土壤板结的速度。同时,造成土壤板结的三大主力肥种则有: 氮肥 增加土壤微生物消耗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及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磷肥 土壤中的阳离子以2价的钙、镁离子为主,过量施入磷肥时,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与土壤中的钙、镁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难容性磷酸盐,既浪费磷肥,又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 钾肥 过量施入时,钾肥中的钾离子置换性特别强,能将形成土壤团粒结构的多价阳离子置换出来,而1价钾离子不具有键桥作用,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被破坏了,也就破坏了团粒结构,致使土壤板结。 化肥使用量的逐年上升、化肥利用率的逐年下降、施肥成本的逐年加大,都会使地力递减并威胁着环境,当含钙镁磷多的肥料施用之后,土壤的酸性会逐步增重,这同样会家中土壤的板结,同时,土壤酸化会滋生真菌,根际病害。会导致土壤结构的破坏,同样会导致土壤板结问题的出现,同时影响着营养元素的有效吸收。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化肥品种单一、作物连坐、盐基离子淋失的问题同时显现的时候,土壤的问题就真的很严重了。 针对此,科学施肥并且适当土壤改良可以一直进一步酸化。而科学的测土配方则是实现“减肥增产”的有限途径。 土壤“脏”与“杂” 土壤的“脏”与“杂”其实可以归纳在一起,的确,我们近些年开始提倡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的修复和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微生物种类繁多,质量却不怎么样,家禽类粪便的重金属含量超标更是常事儿,同时含抗生素、化学农药、农用残膜、放射性元素的营养物质等等,都是污染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的污染源。
|